斜视手术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检查时医生说宝宝屈光不正是几个意思严
TUhjnbcbe - 2023/3/15 11:06:00
白癜风用什么药治疗好 http://m.39.net/pf/a_4442971.html

小朋友上幼儿园体检发现视力不达标,去医院看医生说要戴眼镜,不然有可能会弱视。到底要不要戴眼镜?戴了眼镜是不是就永远摘不掉了?今天,我们来看看美国的眼科医生和视光师针对婴幼儿和青少年的配镜指南是怎样的。

本文也推荐给国内眼科医生和验光师仔细阅读。

本期的主要内容是针对0~6岁宝宝,那些为近视担忧的小学生家长们可以选择性阅读。

文章内容参阅Toprescribeornottoprescribe?Guidelinesforspectacleprescribingininfantsandchildren.LeatSJ1.ClinExpOptom.Nov;94(6):-27.

本期内容概要:

1、目前检查得出的所谓“屈光不正”是不是属于儿童生理范围(zhengchang)?

2、3个月~6岁儿童屈光不正状态的自然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3、这些屈光不正的孩子会朝正视化(zhengchang)发展吗?

4、目前水平的屈光不正会不会影响孩子正常视力和视功能的发育?

5、戴眼镜能改善视力和视功能吗?

6、戴眼镜会不会干扰眼球正视化的自然进程?

首先解释一个概念,眼科医生说的+1.00D或者-2.00D是什么意思,就是通俗讲的远视或近视的度数,1D等于度,比如:+1.00DS代表远视度,-2.00DS代表近视度,-1.50DC代表散光度。

①目前检查得出的所谓“屈光不正”是不是属于儿童生理范围(zhengchang)?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屈光不正的自然发展过程和不同年龄婴幼儿的正常屈光范围。

②3个月~6岁儿童屈光不正状态的自然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临床研究表明,从3个月到12个月的婴幼儿会呈现一个快速正视化过程。一个以白种人群为主要样本的调查研究发现:睫状肌麻痹下测量的婴儿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从3个月的+2.16D至9个月时下降到+1.36D。此后这个正视化过程会逐渐放缓,远视眼至2岁左右,近视眼至4到5岁。大部分婴儿出生时是远视状态,也有少部分是近视状态。这两种状态均会朝正视化发展,并且进展速度会跟眼睛出生时的屈光状态匹配。也就是说,出生时表现为高的屈光不正,则正视化幅度会比低的更大(传说中的“黑马”吗)。

读书笔记:看明白没,大部分小朋友出生的时候眼睛是“未完成品”——远视状态,出生时也有少部分是先天性近视眼,这些人也会呈现正视化。所以,先天远视、近视眼都可以先观察,可能有些孩子后期追赶能力还很强。

与此同时,新生儿的散光发生率也非常高:69%的足月新生儿会出现1.0D的散光。在大部分人群中,散光发生率和程度在出生后的几年内会逐渐下降。一个大样本量的调查研究显示:出生后1~2年1.0D散光发生率约8%~30%,出生后3~4年散光发生率4%~24%,出生后6~7年散光发生率2%~17%。

读书笔记:大家注意没有,出生后的散光率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近七成的宝宝出生时都有散光,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小朋友的散光度数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小。

那这个散光究竟到什么时候会停止变化达到成人水平呢?目前尚无统一结论:有研究表明大概1.5岁,也有研究表明散光变化会一直延续到4~5岁。大部分婴儿会在出生后9~21个月散光降低幅度约为原有散光度的2/3。

屈光参差在婴幼儿中的发生比例也明显高于成人。双眼1D屈光参差在1~4岁儿童的发生率约为7%~11%(而学龄儿童的屈光参差约0~5%)。推断这可能由该时期婴幼儿双眼正视化进程不同所致的“一过性屈光参差”。一般这种屈光参差的度数会比较低,多数小于2~2.5D,且不会引起弱视。若出现3.5D的屈光参差,则往往会终身保留。

“屈光参差”简单讲就是两个眼的度数相差较大,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会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比如容易导致一个眼睛(多数为屈光不正度数高的眼睛)形成“弱视”。但是“一过性屈光参差”这个概念可能很多眼科医生也是第一次听到,也就是说两个眼发育不平衡也有可能不是是一个恒定的状态,有点两个眼睛你追我赶的劲头。

③这些屈光不正的孩子会朝正视化(zhengchang)发展吗?

屈光不正的程度、视力、散光类型(顺规、逆规、斜轴)并不象我们预期的那样可以准确预测婴幼儿的眼球发展方向。那我们能做什么呢?一个很重要的预测正视化的参数是监测屈光度的变化。那些在出生后一年内等效屈光不正降低一半以上或出生后9~21个月屈光不正和散光降低2/3呈现良好的正视化趋势。

目前,并没有办法对低龄儿童通过某一时间点的屈光检查诊断屈光参差是“一过性”还是会长期存在。因此,也不能通过单次测量就明确需要配镜或一定会发展为弱视。当然,如果屈光参差在一岁时3D,患儿发展为弱视的几率是很大的(约60%)。

因此,对于怀疑是“一过性屈光参差”的婴幼儿,我们(视光师、眼科医生)需要做的是

1)监测4~6个月屈光状态的变化

2)评估视力——如果弱视已经存在,则提示屈光参差已存在一段时间并需要进行治疗

3)认识到高度屈光参差(3D,尤其5D)一般不会是“一过性“的。

简单的讲,现在的度数不能预测将来的发展变化,小朋友视力/屈光发育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对医生而言,观察动态变化趋势比单次检查结果更有意义。

④目前已经存在的屈光不正会不会影响正常视力和视功能的发育(究竟要不要治疗)?

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婴幼儿时期的高度屈光不正(远视、散光、屈光参差)均有可能引起弱视。

研究者发现1岁时最大屈光子午线≥+3.5D的屈光度,四岁时最大屈光子午线≥2D,或者1到4岁屈光度增加或没有改善,均容易发展为弱视。高度远视会引起弱视和内斜视。

另有研究表明:如果远视合并调节力低下,则更易进展为弱视。与此对应的,Schoenleber等研究显示:在能配合进行最大调节幅度检查的高度远视患儿中均呈现出不能保持50%调节储备。

远视合并调节力低下,也就是说眼睛的结构跟眼睛的能力不配套。这个是一个需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检查时医生说宝宝屈光不正是几个意思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