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大网友对西方式“眯眯眼”审美可谓是深恶痛绝。这种不自然的怪异形象,不仅仅是西方社会长久以来是对东亚人的刻板印象,更是对亚洲各民族的文化蔑视。
即便,排除*治和地域因素,仅从审美角度看,这种西方式“眯眯眼”也绝不是一种具有美感的正常审美。东方的审美观从来没有脱离人类基本的审美观点,对美女的容貌偏好,东西方也从来差距不大。在东方审美中,美的标准对眼睛的大小并没有特别要求,大眼有大眼的明丽,小眼亦有小眼的美感。可是,西方式“眯眯眼”的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正常审美范畴。
近期,偶尔能看到有媒体用中国传统古画中的“凤眼”美人,“洗白”西方式“眯眯眼”,认为这种“眯眯眼”其实是中华传统审美。作为古典文化的爱好者,我觉得这种“洗白”是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错读与误解。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推崇西方式“眯眯眼”,相反,比起那种刻薄、怪异且凌厉的审美,中华古典审美是大气、雍容、柔和以及优雅的。
除了那些别有用心的媒体,这种误读,也源于有些人根本没有弄明白,广大群众究竟在反对什么?在抵制什么?在反感什么?西方式“眯眯眼”从来不仅仅是眼睛的形状本身,而是一种整体使人不适和厌恶的风格。
(一)凤眼绝不是“眯眯眼”
西方式“眯眯眼”,首先使人不舒服的就是其眼睛的形态——眼角尖锐上挑,眼形细如狭缝,比起外眦上挑、呈反“八”形的正常吊梢眼形,显得更加怪异,这种眼形已经超出了正常的人类审美范畴。
中华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喜爱的凤眼,源自高贵的百鸟之皇——凤凰。至迟自西周以来,我国先民便崇拜凤鸟。后来,更是以凤凰比喻全国最高贵的女性——身为一国之母的皇后。在长期的文化演进中,凤凰的形象逐渐固化。凤有三长,眼长、腿长、尾长。凤凰眼长而上挑,显得雍容、高贵,且与世俗烟火有一定的疏离感。
丹凤眼是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的最妩媚、最漂亮的形状——眼形细长,眼裂向上、向外倾斜,外眼角上挑,似丹凤之眼,故称丹凤眼。这种眼形,最出神的地方便是其眼形狭而不小,眼尾挑而不吊,眼珠大小适中、聚光有神。这是一种天生高傲的贵族气质,与刻意夸张丑化的狭眼、吊稍,具有本质的区别:
(1)丹凤眼从眼轴上起始会稍平缓,而后上扬;而“眯眯眼”的眼轴却是一直不正常的上扬。
(2)丹凤眼以内双或单眼皮为主,眼形虽狭,但并非特别细窄;而“眯眯眼”的眼形却是一种不正常的细狭。
(3)丹凤眼的眼珠黑亮而有神,黑眼球大而眼白很少;而“眯眯眼”的黑眼球往往很不突出,故意显得暗淡朦胧。
(4)从眼神上看,丹凤眼给人以高贵和敬畏之感,但“眯眯眼”的眼神有出无收,给人一种尖刻、怪异之感。
(二)西方式“眯眯眼”的诡异仪态
我们不喜欢西方式“眯眯眼”,也源于它在人物形象上故意塑造的诡异仪态。
从表情看,这些令人反感的形象,或是暧昧而含义不明的假笑,或是冷冽而刻薄的斜视。
从体态看,这些奇怪的“东方美女”,站没站姿、坐没坐相,毫无气质可言。有的甚至单腿高跷,隐私部位半遮半掩,充满了令人不安的奇怪暗示。
这些刻意丑化的形象,都与中华传统审美中,温婉、高贵、儒雅、端庄的女性形象大相径庭。如果硬说我国传统审美就是这样,那么,我觉得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侮辱。
(三)西方式“眯眯眼”的诡异氛围
我们不喜欢西方式“眯眯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那些“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诡异氛围,这主要是由其怪异的配色所致。
中华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喜欢“正”的东西。比如,我们的传统音乐,喜用基本调,而不喜用半音,因为基本调显得端庄、正式。而我们的古典色彩,例如绘画、建筑、瓷器、造像,也喜欢用正红、正绿、正蓝、正*,那些明艳而庄重的色彩。古代流传下来的仕女图中,除白描作品以外,其余设色作品,均是清新、淡雅、柔和且庄重的配色,从来未见诡异风格。
可是,西方式“眯眯眼”的“作品”,所用的红色不是正红,而是猩红,所用的绿色不是正绿,而是暗绿……不仅仅是颜色本身,还有色彩的搭配,总给人以诡异、昏暗、逼仄之感,如同惊悚片和恐怖片一般的阴间气氛,使人感觉浑身不适,甚至毛骨悚然。这种色调和氛围,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气质,明显是格格不入的。
中华文化既具有雍容华贵、端庄大气的一面,又具有小家碧玉、秀气雅致的一面;既具有热闹世俗、喜庆热烈的一面,又具有田园隐逸、清淡脱俗的一面。唯独,我们没有那种恐怖、逼仄、尖刻、嘲弄、低俗且丑陋的低级“审美”。
我们的古画作中,也许有妖魔*怪、魑魅魍魉,但是我们绝不会刻意丑化本该代表美丽的中华女性。也许,文化需要多样性,我们应该更加包容,但是,对于不舒服的、不喜欢的东西,我们也有权利说不。
难看就是难看,好看就是好看,喜欢就是喜欢,厌恶就是厌恶,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仅体现在我们无比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更体现在,我们可以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文化观点,而不用迁就所谓的“西方审美”和“西方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