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百年宽仁]开栏语:
医院的历史,写在院志上是一段浓缩的文字,奉献给祖国的是闪烁光芒的医学明珠,载入史册的是永远铭记的丰碑。
百年宽仁,横跨世纪,穿越硝烟,历经洗礼。年的岁月,沉淀着每一位宽仁人的努力与奋斗,医院发展的风雨兼程。当我们抚摸历史沧桑,追忆杏林春秋,一位位医学泰斗闪耀时空,一段段动人心魄的医学传奇跃然眼前。
上游新闻开设《聚焦·百年宽仁》专栏,与大家一起追忆医学传奇人物,追寻重庆医院“百年宽仁”的历史足迹,传承弘扬“西迁精神”。
在战乱中求学,她在坚持与自律中完成研医梦想;面对国家需要,她带着6岁与3个月大的孩子西迁重庆支援医疗建设;从无到有、从微光到蓬勃,她将一生奉献给了眼科医疗事业……择一事而终一生,不畏艰难困苦,排除万难,练就胆大心细的“绝世武功”,用实际行动扎根在重医附二院的土地上,成为一代又一代眼科医生与学子们的引路人。
人物名片》》
周韵芬主任医师、重庆医科大学教授
江苏靖江人,年生,年毕业于国立江苏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曾任上海医院主治医生,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内地建设,由组织调动医院眼科临床工作,年在重医附一院眼科开展临床、教学工作,年负责重医附二院眼科科室筹备、组建工作,年担任重医附二院眼科主任,是重医眼科教研室最早的开创者之一。
战乱中求学成为国立江苏医学院首批学生
年,周韵芬出生在江苏靖江一户较为殷实的乡绅家庭,父亲的学识与开明,让她从小认识到读书习字的重要,每一门功课都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可好景不长,在那个国际时局动荡、国内*阀混战的年代,为了躲避战乱,周韵芬的父亲偕家人三次搬离老家靖江,又三次从上海迁回,家境也因此逐渐没落。
在这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周韵芬仍然潜心学习,好胜心强、坚强自律的她,完成了高中至大学的高等教育。在女性意识刚刚崛起的年代,可谓是凤毛麟角。年,正值国立江苏医学院从重庆北培迁回江苏镇江,准备招收第一批医学生,周韵芬从名报考学生中脱颖而出,后来才知道,那一年,学校只录取了名学生。
回忆当初报考医学院的选择,周韵芬的眼里泛起了一层水雾。“我父母养育了4个儿女,母亲却因为一次不完全性流产导致子宫大出血,最终因失血性休克身亡。那个时期缺医少药,若是放在现在,定不会让母亲失去生命。”从那时起,周韵芬便下决定成为一名医生,为了用医术留住亲人,也为了战争中的中国。幸运的是,国立江苏医学院的回迁正好解决了无法支付起学费的困扰,公立大学的补助*策让她顺利完成了六年学业。
毫不犹豫答应“西迁”工作携子支援重庆医疗建设
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让周韵芬无比珍惜,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上海医院工作,深受“中国眼科之父”郭秉宽先生赏识,收为他的门生,仅仅用了6年时间周韵芬便完成从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到主治医生的蜕变。
年的一天,周韵芬接到了前往重庆支援建设重庆医学院的通知,没有丝毫犹豫,她立刻答应了下来,回家后便与同在上海从事医疗工作的丈夫程明德商量随后的行程,决定带着孩子一起去。不久后,她拉着6岁的大儿子,抱着3个月大的小儿子,跟随上医“西迁”的大部队溯江而上,在船上度过了漫长的八天,终于抵达山城重庆,来到周围全是农田、还在建设中的重庆医学院。
年,周韵芬(左四)医院眼科部分同事的合影
“我记得有一天,家里突然来了许多人,把大小家具都用稻草杆子包裹上,一件一件的搬下楼去。那时我才意识到自己要搬家了,但却不知会去另一个城市生活,更不会想到这一呆就是一辈子。”周韵芬的大儿子回忆道,“西迁”前,母亲从没有跟自己提过这件事儿,就好像去重庆是从这条街搬到另一条街这样简单。一句内地需要建设的指令,一份报效祖国的忠心,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没有任何原因用来拒绝,他感叹道,这不仅仅是自己母亲周韵芬这样决定,也是余位“西迁”至重庆的上医专家们的小小缩影。
搭建眼科教研室成为西南地区眼科临床医学的摇篮
在朝天门码头下了船,一坡接着一坡的台阶让人吃惊,这是生活在江浙一带的人们都未见过的地形。由于水土不服、物资匮乏、医疗卫生条件差,来到重庆没几天,小儿子便患上了医院治疗。但这些困难丝毫没有让周韵芬退缩,反而让她更加坚定了投身重庆医疗建设的决心,即使因营养不良导致肿病缠身也不退缩。一年后,丈夫程明德也来到重庆参与到建设中。
年,周韵芬(右二)与部分上医内迁医生合影
来到重医附二院,医院旁还是一片片田地,只有两路口通向解放碑的一条马路。医院只有4层楼,眼科尚未单独设立,与耳鼻咽喉科一起从属于五官科,一共才30张床位。年,医院成立眼科组,由周韵芬带头;年,眼科成为独立科室,周韵芬担任主任。克服着设备不足、资料不全、交通不便、文化生活单调等困难,周韵芬带来的是上医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严谨治学的学风,医院的第一件事,便是主持成立了眼科教研室,负责重庆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二系、儿科系、影像系等的眼科学大课教学及示教、实习等,成为西南地区眼科临床医学的摇篮。从教学体系到教学模式的建立,附二院病房大楼到医护人员的组建,到医疗设备到相关信息采集,周韵芬一一亲力亲为,医院眼科医疗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医院“医、教、研、防”完整体系。
没有显微镜的眼科手术手稳心细是她的“绝世武功”
眼睛是人体最小也是最精密的器官之一,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眼科医学获得技术革命之前,每一场眼科手术都可以说是惊心动魄,但这并没有阻挡周韵芬前进的脚步。如今几分钟便可完成的白内障手术,在当时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要在小小的眼部晶状体上开一个°的切口,将混浊的晶状体娩出,而这一切的一切全凭医生肉眼分辨,凭借稳准的操作来进行。专业扎实、手稳心细,是周韵芬对科室成员们的要求,也是对她自己的要求。
周韵芬(第二排右一)与眼科部分同事
当时刚来重医附二院不久、医院眼科主任的周希瑗教授,时至今日还记得周韵芬老主任为一个七八岁小女孩进行眼整形手术的情形。这位小患者出生时右眼眼睑下便带有一块胎记,随着年龄逐渐长至硬币大小,因为这个青褐色的疤痕,她从小受到同学们异样的眼光,小小的心灵埋藏着自卑与悲伤。经过检查与判断后,周韵芬大胆地决定取下她耳后的皮肤移植在眼下,手术的成功实施,每日查房时的安慰与鼓励,最终换回了女孩自信的微笑。
在周韵芬的带领下,上世纪80年代,重医附二院眼科逐步开展起常见外眼手术、斜视矫正术、白内障囊内摘除术、青光眼手术、简单的视网膜脱离复位术等等。同时,积极推荐科室成员进行深造,通过在医院、医院、广州中山眼科中心、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国内知名眼科中心的取经学习,不断拓展新技术、新业务。
执着医学之路成为指引重医附二院人的探索精神
在重医附二院眼科,周韵芬一干就是30年,直到60岁退休后,她仍坚持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余热,一直工作到古稀之年。在周韵芬小儿子的记忆里,母亲从未抱怨过从繁华上海来到重庆的困难,一心扑在工作上,常常废寝忘食。小时候自己夜晚醒来害怕,家中却总是无人,母亲与父亲都在岗位上坚守着。也正是在二老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己与哥哥也走上了医学之路。
(周韵芬老人与两个儿子)
人生漫漫几十载,周韵芬将生命中最美好、最灿烂的年华奉献给了重庆,奉献给了医学事业,培养了无数莘莘学子走进眼科医学的殿堂,用汗水与执着为重医附二院眼科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回忆过往,她仍为自己走上“西迁”之路而骄傲,医院的蓬勃发展而自豪。
在科室同仁李盛珍眼里,这来自上医的一位位专家,用他们的言行做表率,将严谨的作风以及对知识的不断求索深深印在了一代又一代的“重医人”心中,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精神,指引着重医附二院人不断探索、创新,一路前行。
科室链接》》》
重庆医院眼科
历史悠久:重庆医院眼科是最早在西南地医院,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曾在护国战争中为刘伯承元帅顺利完成眼球摘除手术。自医院建院以来即有五官科,年医院将眼科从五官科中分离出来,独立设科,由原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老一辈眼科专家周韵芬、陈公洁教授牵头组织工作,眼科开始了独立的发展历程。
取得的硕果:经过近30年的辛勤耕耘和不断创新,在现任学科带头人周希瑗教授及现任眼科主任马华峰教授的带领下,开拓了医教研的新平台,在学科建设、人才储备及梯度建设、学科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我科目前是重庆市防盲治盲技术指导中心、重庆市老年眼病防治中心、重庆市近视防控小组组长单位、重庆市眼科联盟主席单位,承担重庆市卫健委、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防盲治盲任务,是国家教委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并有多项课题获奖。
医院眼科历届主任十分重视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等科研课题,并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奖。累计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共余篇,其中SCI、CSCD论文百余篇。获得国家专利数项。
人才分布完善、技术力量雄厚:科室现有医护技人员60余名,另有在读博士及研究生30余名,其中教授3名(二级教授1名)、副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7名;具有博士学位者9名,其余为硕士。
拥有多名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小儿眼科及斜弱视、角膜病眼表疾病、眼眶病及眼部肿瘤、泪道病及眼部美容整形、眼视光及屈光、低视力等专家;可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各种功能性人工晶体植入术、玻璃体切割术、各种青光眼手术及青光眼阀植入术、角膜移植术、复杂性眼外伤手术、斜视矫正术、眼部肿瘤及眼整形术、泪道激光及义管植入术、及其他眼科常规手术等,患者覆盖重庆、云、贵、川;大西南、西北及海外等地区。
科室设备齐全,具备诊断治疗各种复杂眼病的设施,如眼底及脉络膜荧光造影系统、血管成像OCT、眼前激光、后节激光、德国眼科手术显微镜、高端超声乳化及玻璃体切割手术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