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人来说,眼睛就是一扇窗户,一扇身体与外界之间的窗户。而这个“窗户”,实际上是一个微型照相机。现在,高半米就带大家一起看看,眼睛里面的世界。
眼睛是由眼球和附属器构成的。
我们的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
眼球壁又分为三层,由外至内是纤维膜,葡萄膜,视网膜。
纤维膜有两部分,眼睛前1/6的部分,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角膜。角膜如果患有疾病且不能彻底治愈,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严重者还会失明。角膜曲率过大,还会引起近视。
后5/6的部分,就是“眼白”——瓷白色的巩膜。
眼球壁中层称葡萄膜。它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我们拥有什么颜色的眼睛就是由虹膜的颜色决定的。虹膜中央的圆孔就是瞳孔。
睫状体,可以产生房水和起调节作用。
脉络膜,遮蔽透过巩膜进入眼内的弥散性光线,同时供给视网膜营养。
球壁的最内层,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视网膜了。它是感光的重要部位。视网膜受损,根据部位和受损的轻重,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严重者还会失明。
眼球壁我们说完了,现在看看眼球内容物。
眼球的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房水是用来维持眼压、提供角膜及晶状体的营养。眼压异常的人,容易患青光眼。
晶状体是位于虹膜后面透明、有弹性的凸面体。它可以使光线聚焦,然后投影在视网膜上。和角膜一样,晶状体曲率过大也会引起近视。晶状体浑浊,就是白内障。
玻璃体是透明的胶冻样组织。它能支撑眼球,保持眼球的正常形态。玻璃体可能出现液化,使眼前出现漂浮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飞蚊症”。
那么,我们是怎么看到东西的呢?刚才说了,眼睛其实是一个微型照相机。
无色透明的角膜、晶状体就好比可以调焦的镜头。
脉络膜,相当于照相机的暗盒。
视网膜就相当于底片,是感光的重要部位。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无色透明的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角膜,晶状体这俩“镜头”的折射,汇聚在“照相机”的底片——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图像。
视网膜上有感应亮光和色觉的视锥细胞,感应暗光的视杆细胞。这就使得我们无论身处明处还是暗处,都能看到物体。视网膜上有*斑中心凹。只有视锥细胞,对光的感受和分辨力最高。只有在中心凹健康的情况下,我们的视力才能达到1.0或者以上。
这些视觉细胞又通过视神经将影像信号传达到大脑。大脑再将倒立的影像信号,自动转换为正立的影像,最终形成了视觉。
眼附属器部分也需要大家了解一下。它主要包括眼眶、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等。
眼睑位置、功能异常,可引起倒睫、睑内翻、睑外翻、上睑下垂等。结膜如果被微生物感染,就形成各种结膜炎。泪器受损,则会出现泪溢、流泪等。眼外肌异常会导致斜视弱视等。
大家可能不知道,眼睛是人体生长发育最快的器官。
自宝宝出生到3岁,眼的结构发育就基本完成了。3~6岁这个阶段,眼功能的发育也基本完成了。但屈光状态一直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6至7岁之前正常儿童会存在一定的生理性远视。上学之后,如果过度用眼,又会产生近视。
视力是孩子视觉发育的指标之一,也是动态的。在判断视力正常与否时,必须结合屈光状态等其他指征综合考虑。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年专家共识指出,3至5岁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5,6岁及以上儿童的正常值下限为0.7。正常情况下,7岁孩子的视力应该为1.0。
在视力发育过程中,0-3岁为视觉发育的关键期,3-7岁为敏感期。这段时间,孩子的视觉功能可塑性最强,治疗效果最好。所以,我们提倡,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减轻孩子视力发育影响和避免终身残疾。
高半米建议大家,在宝宝出生时,要及时做新生儿眼病筛查,并且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定期给孩子做眼病检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