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6点起床,6点50到医院,7点20查房,7点50分坐门诊。
中午临近1点才吃中午饭。吃完饭又赶回病房。下午接着门诊或手术。
一天看了多个病人。给病人诊断、治疗、科普,一天下来,说的口干舌燥……
这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一病区主任王素萍主任一年天的缩影,几乎天天如此。并且也不是坚持了一年、两年。而是已经在临床一线坚持了31年,依然热情满满。
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问及为什么对工作、对病人有这么大的热情。
王素萍回忆起了一件自己求医的往事。
在她高中时,身上起了类似脓包一样的疙瘩,医院看了很久不愈。
医院看好了。
当时,医生诊断说,她这个病不是什么大问题,就跟感冒发烧一样。
自此,王素萍就在心里埋下了学医的种子。
高考时,她报考医学院校。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眼科临床工作,年作为郑州市卫生系统跨世纪人医院小儿眼科研修,师从我国著名斜视与小儿眼科专家、全国弱视斜视防治中心主任郭静秋教授。
王素萍坦言,她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另外,王素萍常说的一句话是,自己从农村出来,深知农村人看病不容易。她的目标就是要当一位好医生,对病人好一些,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
早点帮病人看完,他们就不用住宾馆花钱了从北京进修回来后,医院只有成人眼科。小儿眼科从设立专科到设立病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小儿斜视手术,王素萍也从当初每年做多例,上升到多例,多例。一直到现在,每年行微创斜视手术0多例(包括成人斜视和小儿斜视)。“都是微创,显微镜下做手术。打完麻药,病人没有痛苦,恢复也快。我做手术很快,效果也好。”无论何时,提起病人、提起治病,王素萍都是热情满满。对于专业,她有足够的自信。
王素萍在自我驱动力和老师榜样的双重助力下,在小儿斜视、弱视方面成绩优异,她开展的“下斜肌后徙转位术”在不影响视力的情况下能一次手术解决多种斜视问题。不仅在郑州、河南省知名,很多山东、安徽等外地的患者,也慕名找来。
心疼很多患者凌晨三四点坐车赶来。所以,无论看到多晚,哪怕自己来不及吃饭,也要先帮病人看完病。“早一点帮病人看完,他们可以当天回去。不用再在外边住宾馆花钱了。”王素萍懂得很多家境不宽裕的患者,尽自己能力,都为病人考虑到最周到。
最大动力就是给病人治好病护士华明月跟着王素萍主任有两三年的时间了。
她坦言,对于王素萍主任,他们除了崇拜还是崇拜。
“主任一般时间都是在工作上。”华明月坦言:“要看病,必须找她!如果逛街买衣服,就不要找她。”
“这么多年,病人越来越多,同事也问过我,为啥劲头儿那么大,上午看病,下午手术,晚上查房。”王素萍坦言,作为一名医生,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病人解除痛苦。
“我确实也喜欢这个职业,当然,要想干好。必须要比一般人付出多一些。必须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我最大的动力就是给病人治好病,病人高兴,我也高兴。”
对孩子们都很耐心。王素萍说,我很喜欢小孩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尤其现在门诊上小孩近视高发,一天看的多个病人里,一多半都是近视。
她就很揪心和难过,就想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不间断给大家科普。
王素萍提醒,婴幼儿半岁内要筛查一次斜弱视;另外,从小就要给孩子们建立眼部健康档案。
近视防控、眼睛健康的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医院、学校、家长、以及全社会的努力。
王素萍
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一病区主任,硕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视觉保健学组委员,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编委,全国弱视斜视防治中心郑州分中心主任,北京保护健康小儿眼科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专业委员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眼保健学组委员,北京大学国内访问学者,河南省儿童眼病诊疗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学组副组长,河南省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残疾人康复协会低视力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医学科学普及学会眼科分会常务委员,郑州市儿童眼病诊治中心主任。郑州市卫生系统学科技术带头人,郑州市医学会斜视与小儿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州市首届百名名医。
擅长各种类型的斜视矫正术及其他小儿眼病,尤其对弱视治疗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每年诊治斜视弱视患者3万余人次,开展各种类型的微创斜视矫正手术1万余例。《先天性水平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特殊类型斜视的手术治疗》、《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临床研究》、《斜视术中应用球后麻醉的可行性研究》分别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及郑州市科技进步等奖项,先后在《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等各级杂志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
坐诊时间:周一、周六上午,周三、周五全天
联系
医院
多看两眼的地方
长按指纹“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