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一样,并非一生下来就拥有双眼1.0的视力,而是靠外界的不断刺激,慢慢发展出各种视觉机能。视力的成长是出生后才开始逐渐形成。0~6个月是婴儿视力发育的关键期,3~5岁则是父母极容易忽略的视力矫正期。
因为宝宝视力异常可不像牙齿出问题、皮肤出疹子一样那么容易被爸爸妈妈们发现,视力异常通常是很“沉默”的。
我们先来普及一些视力的基本概念:
一、屈光不正是什么意思?
眼球就像一个照相机,正常情况下,外界物体的光线经过眼屈光间质(眼球的镜头,如角膜、晶状体等),能聚焦于视网膜(眼球的底片)上,形成清晰的像。
屈光不正是外界物体的光线经过眼镜头(眼屈光间质),聚焦于底片(视网膜)的前面或后面,不能在底片(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近视、远视都是因为眼球镜头和底片的关系不协调了,导致成像在底片的前面和后面,不能清晰地成像在底片上导致的。
度数越高的屈光不正,视网膜上物像就越模糊。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和屈光参差(屈光参差是指:右眼和左眼屈光度数有病理性的差别)。
二、什么是弱视?
很多家长认为弱视和近视、远视是一样的。表面上看,大部分的弱视孩子确实也是需要带眼镜的。
前面说到,近视和远视是因为眼球镜头和底片的关系不协调了,导致成像在底片的前面和后面,不能清晰地成像在底片上导致的。而弱视是婴幼儿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如知觉、运动、传导及视中枢等原因未能接受适宜的视刺激,使视觉发育受到影响而发生的视觉功能减退的状态。
高度的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也是导致弱视最重要的“元凶”,因为它们不能把清晰的像呈现在底片上,导致底片上的模糊像也被“糊里糊涂”地传到大脑这个“中央分析部”去了,接受到错误信息的“中央分析部”也将错就错把这个模模糊糊的像当成理所当然了,演变成雾里看花的节奏后,大脑也罢工了,视力也就更无法正常发育了!
三、小孩子的正常的视力标准是多少呢?
孩子正常的视力发育标准:
出生时:视力很差,只能看到眼前一个模糊的影子
一岁以后:视力开始发育,角膜曲率两岁基本达到成人水平
三岁视力正常值下限:0.5
四岁视力正常值下限:0.6
//
五岁视力正常值下限:0.6
六岁视力正常值下限:0.7
七到八岁正常值下限:0.8
八岁以后:视力发育到1.0以上
这个过程,就是孩子的视力发育过程,对照孩子的各个年龄阶段视力标准,看看自己的孩子达标了吗?
当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大多数孩子的眼睛都是远视眼,这个时候孩子的眼球比较小,眼轴也比较短,光线进入眼内后基本都落在视网膜的后面,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孩子的眼睛也在不断长大,眼球的体积会慢慢变大,差不多在六到七岁之后眼轴也达到接近成人的水平。有的家长说,小朋友刚刚六岁视力就已经达到1.0是不是发育过快,判断孩子的视力是否正常,医生们一般会看两个指标:
1、孩子的视力是否达到正常年龄值的下限,
2、孩子的双眼视力是否均衡,也就是说两只眼的视力在检查时是否相差两行及两行以上
孩子需要专业的眼健康检查。在孩子的视力发育过程中,太快或者太慢都不太好,快了--孩子的远视储备会早早地用完,发生近视的风险就会增加;慢了--留下太多的远视就可能会诱导孩子发生弱视、斜视,引起眼睛视功能异常,一旦视力发育异常,应尽早带孩子去进行干预,检查孩子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