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教育#
彼此的真诚与友爱、关怀与合作,是指导孩子交往以及处理交往矛盾的根本原则。
暑假快要过去了,可冯涛的朋友一个也没上他家来,他去找别人,别人也爱搭不理的,不愿和他一起玩。妈妈觉得有些奇怪,就问道:“小涛,怎么回事?
你和同学整个假期一点往来都没有。本来和你蛮要好的王军怎么好长时间不来玩了。”冯涛暇着嘴,不知如何回答妈妈的话。冯涛性格内向,胆小谨慎,不善言辞,天生不善于交往,从上小学四年以来,除了王军以外,几乎没有过其他朋友。
而且,王军也是因为两个妈妈是小时候同学的缘故,才交往比较多些。期末考试考数学时,冯涛突然接到王军递来的小纸条:“把第二题列式抄给我!”冯涛偷倫斜视了王军一眼,心里七上八下的,抄给他吧,万一给老师发现不得了;不抄吧,不够朋友。
正在左右为难之时,冯涛发现老师已经注意他了,他赶紧低头做考卷。就这样,冯涛连唯一的朋友也失去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交往和友谊的需要。特别是10岁左右的孩子,这方面的愿望非常强烈,渴望接触同龄伙伴。
在交往中,孩子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交往能力。有的孩子性格外向,爱说爱动,不甘寂寞,不惧怕生人,能灵活地找到话题和活动内容,可以很快与陌生孩子打得火热;有的孩子只有几个固定的伙伴,关系密切,他可能交往能力相对成熟,知道按什么标准选择朋友和怎样长久地保持友谊。
有的孩子躲避人多热闹的场合,更喜欢独处,在交往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有的孩子渴望有更多的朋友却无法做到,常常被孤独困扰,这样的孩子要么羞怯胆小,缺乏自信,不敢主动接近同伴,要么个性太强,难以合作,受到群体的孤立,冯涛属于前者。
对于不同类型孩子的人际交往,家长可以采用不同的辅导方法。像冯涛这样胆小羞怯的孩子,要鼓励他树立自信心,肯定他身上惹人喜爱的品质。
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邀请他的伙伴到自己家里来玩是个好办法,在自己家中,主人的地位能给孩子增添交往的自信。
往往在一大堆人群中感到不自在的孩子,在小范围内容易放松。同时,还有教孩子一些谈话的技巧,如怎样打招呼、怎样寻找恰当的话题以及怎样拒绝别人的过分要求等。
还有,可以有意识地锻炼孩子,如把家里的一些“外交”任务交给他去做,请他帮着送东西,叫他到底楼人家取掉下去的衣服等。
但是,不要过分增加压力,强迫孩子在客人面前唱歌,这会使孩子愈发感到难为情。还要注意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当着外人的面说:“这孩子很害羞”或“他性格孤僻,不合群”等,这对孩子来说,等于强化了他的行为,使他认定自己原本就是这样,以至更加远离群体,不善交往。
对于难以与伙伴合作的孩子,首先要分析原因:他是因为过于敏感,对别人缺乏信任而失去朋友;还是争强霸道,好胜好斗,没人愿意和他交朋友;还是不懂交往技巧,不会交友?
其次,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寻找友谊的方法,询问他所在的班级里谁朋友最多,最受欢迎,说明他为什么受欢迎,从而让孩子知道交往中哪些品质和做法是好的,哪些则不可取。孩子一旦知道自己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就会有针对性地克服。
此外,家长还要具体地告诉孩子一些赢得别人友谊的技巧,如宽容平等、不恃强凌弱、不斤斤计较,真诚地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助人等。
孩子之间的交往很少有功利迎合的成分,更多的是真情的流露,因此,重要的是彼此的真诚与友爱、关怀与合作,这是指导孩子交往以及处理交往矛盾的根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