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对两代农民工造成“统计性歧视”
◆推荐阅读刚出版的《广东消费蓝皮书》披露了这样的数据:80%-90%的老一代农民工把工资寄回家或带回家,65%-70%的新生代农民工将收入都用于自己的吃穿住行。如果说以上的数据是在描述一个事实,那应该说是可信的。但是,如果要根据这些数据来进一步作出价值判断,那恐怕就要小心了。譬如说:“老一代”顾家,“新生代”顾自己;“老一代”怕花钱,“新生代”活得“滋润”……这样的印象可能有其不太准确的地方,因为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的可能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其一,将两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作比较时,有一个年龄段的问题。但是,随着年龄的变化,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推论:当目前的“新生代”结婚成家、养儿育女以后,家庭责任也会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从而使他们向现在的“老一代”看齐?其二,可以把新生代农民工与城里的“80后”、“90后”甚至大学生相比,虽然他们因为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不同,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也许会被认为“档次较低”,但在消费观念上他们之间是否有相似点乃至共同点呢?不要像上述报道中那样轻易就表露出倾向性的意见,那样会在社会上、公众中对新生代造成刻板印象和偏见,弄不好还会造成“统计性歧视”。用社会学的语言说,就是给“新生代”贴上标签了。这是有教训的,譬如,社会上对独生子女就形成了一种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