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记者张冰清通讯员方序
“嘀嗒嘀嗒嘀嗒……”11岁男孩豆豆的耳边,时常回响着生命倒计时的声音。
这是因为,他的小脑袋里装着一颗“定时炸弹”。等到计时器倒数完它的秒数,这颗炸弹就会“嘭”一声爆炸,血液充斥他的脑袋,他年轻的生命可能由此终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所以,医生必须在这颗炸弹爆炸前提前拆除它。浙江大医院神经外科的医生化身“拆弹专家”,在显微镜下小心翼翼地操作了8个小时,终于拆弹成功,解除了安全隐患。
11岁男孩突然头晕眼斜
脑袋里查出罕见动脉瘤
豆豆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平时活泼好动,喜欢运动,从小到大身体都不错。但一个多月前,他上课时突然头晕,还出现双眼斜视,时间长达1分钟。
老师通知家长后,就赶医院。头颅磁共振检查发现,豆豆颅内有一处明显的占位,后诊断为动脉瘤,直径在15毫米左右。这是导致他癫痫症状发作的罪魁祸首。
动脉瘤
虽然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在整个人群里面并不低,但是儿童颅内动脉瘤却很少见,而豆豆还是复杂的大动脉瘤,更是少之又少,只能在学术期刊上找到零星的病例报道和总结。医院医生的推荐下,家长带着孩子来到了浙大二院神经外科。
神经外科王林主任医师介绍说,有些成年人也会在体检中查出小动脉瘤,但如果大小只有2、3毫米,形状规则,那破裂的可能性比较低,不超过1%,可以先持续观察。
“但这个患者是少见、复杂的大动脉瘤,而且他还处于生长发育期,动脉瘤随时可能破裂,一旦破裂将有生命危险。尽管这个手术难度极高,我们还是决定接受这个挑战。”
“拆弹专家”显微镜下操作8小时
在2毫米粗细的血管上细心缝合
王林医生说,成年人动脉瘤一般采用“孤立手术”方案,也就是从颈外动脉上搭一个比较长的动脉上去,和两个分支血管分别吻合,将动脉瘤孤立,“但患者的年纪比较小,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许多问题,所以我们放弃了传统的手术方案。”
经过反复的讨论,最后王林医生团队确立了另一个原位血管重建的手术方案:把动脉瘤近端血管离断,切除动脉瘤;然后取一段手上的桡动脉,和大血管的分支一一吻合上。
如果说动脉瘤就像一颗随时爆炸的炸弹,那周围密集交错的血管就像复杂的排线。医生化身“拆弹专家”,小心翼翼地切除、缝合,解除危险警报。
王林医生说,术中一共有4个吻合口,他们需要在直径2毫米的粗细的血管上缝合10几针,全程都在显微镜下操作,“深部血管吻合难度更大,需要极其精细的操作和耐心。”
这么精细的活儿,外科医生们是如何练就的呢?团队的徐航哲医生告诉钱报记者,他们平时都是用鸡翅、老鼠身上的血管练习,“基础的就是用比头发丝还细的阵线,缝合直径1mm的大鼠颈动脉,一共缝合8针,不能漏血。”
经过长达8小时的手术后,王林医生团队终于顺利摘除患儿的动脉瘤,并成功重建血管。术后,医生又给豆豆拍了一个CT片子,此时他颅内血管的形态已经跟正常人一模一样,几乎看不出手术的痕迹。
浙大二院神经外科团队
浙大二院神经外科简介
浙二神经外科成立于年,是浙江省成立最早,也是国内较早成立神经外科专科的单位之一。是浙江省神经外科毫无争议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中心,也是浙江省神经外科医师的摇篮,全省70%以上的神经外科骨干经过浙二神外的进修和培训。
科室现有在编医师76名,技术力量雄厚,专业分工有序。其中高级职称医师33名,博导5名。年高分通过“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审。神经外科复旦排行榜位居全国第七,华东第二。
学科带头人张建民主任,浙大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早年留学德国,是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委兼脑血管专委会主委,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会长,浙江省卒中学会会长等职。连续3年获中国名医百强榜---脑血管外科TOP10医生。
科室包括本部及滨江两院区共有开放床位余张;拥有术中磁共振和复合手术室等高端专科手术室,以及众多先进手术设备及仪器,开展各类主流及疑难复杂手术;年手术量(含介入)余例,全省遥遥领先,在国内也名列前茅。
在脑动脉瘤出血的急诊规范化诊治、颅脑创伤的综合救治、垂体瘤规范化微创治疗及脑胶质瘤的个性化治疗、癫痫外科手术、以及脊柱脊髓的微创手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在“脑机接口”临床转化应用研究方面走在国内前列。
近五年连续牵头获千万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项;发表SCI文章近篇。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创新一等奖等多项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