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像不等,就要提屈光参差。或者说这两个名词相伴而生的。
扒开“像不等”的壳儿,是“两眼的像有差别”;再扒一层,是“两眼传入大脑视觉中枢的像有差别”。所以,“像不等”首先是两眼睁开时看到的视觉现象。
我们两眼的构造就像两台照相机。睁开双眼,这两台照相机分别开始摄像、并把摄取到的图像发送给大脑视觉中枢。
我们的视觉能力是如此的高级。两眼发来的图像作为“食材”,在视觉中枢这个“大厨”高超的“厨艺”下,就会把“两份食材”加工成一道“美味佳肴”——精雕细琢、高低深浅、细节满满。大家可能以为我在吹嘘双眼视觉,非也——在3D4D影院里,透过3D眼镜的任何一只单眼看屏,跟我们平时看到的平面画片没有两样;睁开双眼时那种身临其境,是否打动你,感受不会撒谎。
3D影院两眼的像有差别,就是疾病吗?并不是。我们盯着眼前一个有把手的杯子,右眼看到的杯子部位和左眼看到的杯子部位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造就了双眼睁开时一个栩栩如生的、立体的杯子形象。所以,两眼小的视觉差异,其实是立体视觉形成的基础。
再深究,还有专业玄机。我们的视觉太复杂了。两眼视网膜上像的不同,与大脑实际感受到的两眼的像的不同,还不是一回事。因为我们的大脑有强大的适应和二次加工能力——说“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大脑想让我们看到的”看起来唯心,其实有据可查。故事太多,支线不展了。
小的两眼像差是生理性的、是立体视觉的“帮手”;但当两眼像差超过了一个界限,就成了立体视觉的“杀手”。换言之,当两眼像差太大,两眼看到的像就没办法融合一体了——这也好理解,一只眼看到的是杯子的阳面(例如有一朵花的图案),另一眼看到的如果是杯子的阴面(例如有一只兔子),视觉中枢是没办法把这两个画面加工成一个立体的杯子的。
关键知识点来了!两眼像的差异(像不等)如果小于0.25%,我们是感觉不到的;随着两眼像的差异加大,双眼融合(双眼合像)会变得越来越难;统计学认知,但当两眼像的差异超过了5%,分水岭就开始出现了——极少数人通过前面的“唯心”原因,勉强可以双眼融合;绝大多数人的双眼融合会被破坏。在视觉发育期,过大的像不等导致的结果就是弱视和斜视;在视觉发育成熟后,像不等带来的就是视疲劳、视物重影了,早年单眼做白内障手术、术后佩戴框架镜的人,最能体会这种感觉。
(待续)
像不等#屈光参差#
版权声明:以明原创,搬运不注明出处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