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发行成常态
四大现象细盘点
2008年以来,新基金发行几乎成了“家常便饭”,每月总少不了出现几张“新面孔”。截至10月16日,2008年已有84只新基金获批发行,另外,目前尚有3只新基金本月20日开始发行,平均每个月发行近10只基金,这在国内基金历史上实属罕见。
据统计,2003年到2005年每年平均约发行40只基金;2005年底股市进入牛市行情,基金也随之走俏,2006年发行基金相对较多,约有70多只;2007年全年共发行新基金39只;而2008年不到一年时间就发行了80多只,达到了历史之最。而在新基金发行背后,种种现象也值得投资者关注。
现象一:“引而不发”为哪般
华夏策略精选灵活配置基金将于10月20日正式开始发行,这只号称由“最赚钱基金经理”王亚伟掌舵的基金让投资者苦等了半年,而该基金的发行时间距批准募集后6个月的“过期日”仅有7天。然而“引而不发”的基金不止华夏一只。10月8日开始发行的金鹰红利精选也是接近“大限”时才开始发行。另外,中海蓝筹灵活配置、天弘永定价值成长、华安核心优选、建信核心精选、天治稳健双盈等基金也都是拖了3个月以上才开始发行的。
基金的“引而不发”有多种原因。一是市场行情不好,投资者信心涣散,募集规模可能会不太理想,相对于较高的募集成本,新基金发行面临较大的压力。二是新基金募集结束后一般须在6个月内完成建仓,如果股市一路下跌,基金将面临净值下跌的风险,尤其是股票型基金,股票仓位至少要达到60%,风险较大。因此,基金管理人都愿意一等再等,希望市场能逐渐好转后再发行,也从侧面反映基金对后市普遍持谨慎态度。
从今年已成立的基金表现来看,除了债券型基金,90%的新基金已跌破1元面值。而相对于老基金,新基金普遍较抗跌,这主要是因为新基金股票仓位相对较低。但随着6个月建仓期的结束,基金的股票仓位也要达到规定的下限,原来持轻仓观望的新基金不得不被动买入大量股票,其中博时特许、嘉实研究精选、信诚盛世蓝筹、招商大盘蓝筹、南方优选价值和易方达中小盘等基金,其建仓期仅剩不足1个月,投资者要注意规避这期间的风险。
现象二:“创新概念”受热捧
富国天丰是近期基金销售市场的一个“亮点”。原定15亿的场外募集规模在第二个发行日即告罄,富国天丰很可能将启动末日比例配售。而这样的好“成绩”主要受益于该基金的“创新概念”。富国天丰是国内第一只创新债券型基金,将在合同生效后3年内封闭运作,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基金合同生效满3年后转为上市开放式基金(LOF)。封闭式设计使基金日常运作获得更稳定的空间,而债市的大环境向好也成为基金销售的支持。
与2007年的“一基难求”相比,今天的市场可谓是“新基云集”,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出奇制胜”。值得注意的是,基金的“创新”也各有不同。像今年发行的建信优势动力、南方盛元红利,2007年发行的瑞福进取、大成优选等都有一定的“创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适合于投资者,例如瑞福进取的杠杆创新特点使其本身的波动率非常大,还有些创新条款触发的可能性非常小,有的甚至只是基金公司用以营销的噱头,因此,投资者也不能盲目追求“创新”。
现象三:“延期发行”再起风声
近期,原定于10日结束募集的景顺长城公司治理基金遭遇“延期门”,延至10月17日。暂停多时的“延期发行”再起风声。新基金延长募集期是2008年上半年出现的一新奇现象,2007年新基“一日售罄”的热烈景象已不复存在。随着天治基金管理公司4月16日宣布旗下基金天治创新先锋将延长募集期,新基金延长募集期的现象就此拉开了序幕。在随后的两个月里,先后有14只基金宣布延长募集期。
究其原因,一是市场大跌,投资者信心缺失,导致基金发行困难;二是新基金密集发行,竞争激烈;另外,也不排除为了避免在行情过于冷清时被动建仓而主动延长募集期的可能。
现象四:股基、债基冰火两重天
债券型基金是2008年市场的主角,总募集规模和平均募集额均首次超过了股票型基金。截至10月16日,2008年共成立基金66只,共募集资金1311.78亿元,其中债券型基金募集资金728.79亿元,占比55.56%。平均募集额方面,债券型基金和保本型基金均超过了30亿元,股票型基金15.30亿元,而混合型基金仅为5.92亿元。
这主要是因为股市行情不好,投资者心态趋谨慎,风险相对较小的债券型基金和保本型基金自然会受到青睐。弱市中进行投资,控制风险是关键,低风险的债基就像风雨中的“避风港”,不愧为当前市场的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