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手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2年第八届华厦眼科论坛成功举行5G [复制链接]

1#


  共襄学术盛会,共享科研成果。6月11日下午,医院集团、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主办的“年第八届华厦眼科论坛开幕式暨高峰论坛”在厦门召开,并向全国眼科同仁直播。谢立信院士、黎晓新教授、赵堪兴教授、孙兴怀教授、葛坚教授、刘祖国教授等名家“慧”聚一堂,围绕着眼科疾病的热点难点,与线上线下广大眼科同仁谈医论道,共同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聚焦新技术,展望新未来。开幕式上,还迎来了“厦门眼科5G远程诊疗智慧医疗平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模态影医院平台建设”的启动仪式,智慧元素为本届论坛增添一抹亮色,也为未来华厦眼科持续布局智慧健康领域带来无限想象力。


  “新时代下,在持续推进医教研协同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用信息化手段助力医疗高质量发展”,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总院长黎晓新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上两个智慧平台的启动,促进华厦眼科进一步扩大远程医疗,打造数字化眼病诊疗中心。


  (黎晓新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厦门眼科中心自年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以来,角膜和眼表疾病团队已经成长为全国角膜病领域的一个知名团队,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福建省的创新成果奖,也给福建乃至全国的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优质诊疗服务。相信,在人才战略的继续引领下,还将做得更好,走得更远。


  (谢立信教授)


  “华厦眼科医教研一体化全面发展,这些年来取得的亮眼成绩,大家有目共睹”,福建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朱益华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华厦眼科论坛由眼科名家领航,不仅为省内眼科同道搭建了交流的桥梁,更为全国眼科同仁提供了一个高水平、高规格的学习平台。


  (朱益华教授)


  厦门市卫健委副主任王萍也在致辞中高度赞赏了华厦论坛的举行。她说,华厦眼科多年来举办各类学术会议,积极构建开放、共享的科研环境,为专家学者们搭建了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的平台,她也希望华厦眼科继续不遗余力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共享利用,为国家眼科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王萍副主任)


  名家赋智:前沿课题,启迪智慧


  学术的交流,智慧的碰撞。眼科名家们畅谈新技术、新成果、新理论,碰撞思想火花,共话行业未来,也让与会的同道们一饱“眼”福,收获满满。


  ●中国工程院院士、厦门眼科中心院士工作站导师谢立信教授带来《角膜感染和白内障手术》主题分享。


  谢院士结合临床经典案例,详细介绍了角膜感染同时合并白内障时手术方式选择的原则。感染性角膜病变,感染控制后形成角膜白斑或角膜瘢痕合并明显的白内障,可行PKP联合白内障手术;急性感染期,若明确存在晶体感染或严重的晶体浑浊,术中根据情况可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否则需2期白内障手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PKP术后2期白内障手术,术中应注意保护角膜内皮。


  ●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总院长黎晓新教授带来了题为《福建省眼病流行病学调查》的主题演讲。


  黎教授介绍,本次眼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通过为期两年的采样调查,共收集近万例的数据,建立了福建省眼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库,获取了城乡及沿海内陆人群眼健康状况基线数据,并建立了居民眼健康管理系统。她还介绍,在视力损伤特征上,远视力损伤患病率内陆沿海,城乡无明显差异;近视力损伤患病率农村城市,沿海内陆无明显差异;合并视力损伤患病率,农村城市,内陆沿海。


  ●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医院集团专家委员会主席赵堪兴教授分享了《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面面观》


  赵教授通过研究指出,手术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主要方法;儿童治疗间歇性外斜视应注意掌握手术时机,除非有大角度外斜视且斜视角逐渐加大,立体视下降,控制力下降,一般不提倡间歇性外斜视早期手术。他还介绍,间歇性外斜视手术选择与斜视分型相关,也与术者经验有关,分开过强型外斜视手术成功率最高,而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手术效果较差;间歇性外斜视的自然病程需要进一步探索,准确评价手术效果有待大样本前瞻性RCT的结果。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候任主委、医院集团科技创新委员会主席孙兴怀教授带来了《青光眼激光治疗:从SLT到DSLT》的主题演讲。


  孙教授介绍了SLT治疗中国POAG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研究,通过6家医院入选的62例POAG,施行SLT治疗随访6个月,SLT在临床中可作为POAG的治疗方法之一。孙教授还认为,DSLT治疗作为近年出现的一种更加直接的新型SLT方式,具有比传统SLT更加简便易行、可及性强、可享性广的特点,也带来创新与转化的启示:基于临床需求,推动中国眼科学及视觉科学的创新研究与转化,并积极与国际接轨。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医院集团战略发展与学术委员会主任葛坚教授发表了《青光眼防盲任重而道远》的主题演讲。


  葛教授开门见山指出,中国和全球青光眼发病形势严峻,青光眼患病率逐年升高,每年世界青光眼周的口号也体现了治疗方式。他认为最基本的才是最重要的,其中在眼底检查上,在使用直接检眼镜检查的基础上,建议采用裂隙灯前置镜检查法和眼底图像记录技术进行眼底检查。同时,冥想是青光眼患者管理的复方制剂,冥想对青光眼患者是有益的、正能量的,也要重视心理安慰治疗。


  ●亚洲干眼协会主席、医院集团学科建设委员会主任刘祖国教授带来《干眼治疗的进展与挑战》主题分享。


  刘教授表示,干眼为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病,是由泪液的质、量及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不稳定或眼表微环境失衡,可伴有眼表炎症、组织损伤及神经异常,造成眼部多种不适应症状和/或视功能障碍。干眼治疗方法多,但如何正确科学选择仍然面临挑战。而建立分类体系,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刘教授将此分为三类,分别是按发病原因与危险因素、按泪液主要成分或功能异常分类、按干眼严重程度分类,并推荐相应治疗方案。


  5G赋能:远程诊疗智慧医疗平台,跻身国家部委试点项目


  在眼科同道的共同见证下,国家工信部、卫健委“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厦门眼科5G远程诊疗智慧医疗平台也在论坛上启动。


  这也是厦门眼科中心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眼科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延,有效提升眼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的一项重要举措。


  智慧医疗模式是基于5G技术提出的一种新模式。远程诊疗智慧医疗平台建设,是对原有5G网络应用平台及设备的延伸、优化和升级,通过联合区域专科联盟医联体、医院远程医疗、泛医疗机构主动健康、家庭医生慢病全程签约等多个新型服务模式,建成视频与图像交互的医疗诊断与指导应用平台,可实现实时调阅患者影像诊断信息、远程实时会诊、眼疾AI筛查等诊疗行为。


  远程医疗的实施也将有效优化区域性医疗资源分配,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压力,缩短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提高监测、诊断及治疗的时效性。作为试点承担单位,厦门眼科中心将积极探索和发挥“5G+智能诊疗”协同的智慧医疗服务模式,加强成果转化推广,实现眼科诊疗的及时性、覆盖性及专业性。


  科研赋力:“医院”,推进大健康管理关口前移


  厦门市重大科技项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模态影医院平台,同步在本次论坛上启动。项目的建成将优化医疗资源,精准下沉眼病防治技术,推进大健康管理关口前移。厦门市科技局高度肯定该项目,作为年厦门市重大科技项目立项。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常见致盲性眼病。人工智能“医生”的应用,能辅助进行早期眼底的筛查和诊断,提高临床医生诊断的准确率,以构建眼病慢病管理体系,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利于眼病早期筛查、干预和防治,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致盲率。在优质医疗资源和眼底病医生匮乏的基层,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远程医疗还能有效突破地域限制,切实为诊疗搭建“高速路”。


  眼球是一个能从眼表到眼底都采集到图片的特殊器官。在黎晓新总院长的带领下,厦门眼科中心以“眼底一张照,慢病早知道”的眼健康筛查推广模式,一直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对糖尿病视网膜医院平台。


  此外,厦门眼科中心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致力于研发带有人工智能的便携式眼底成像设备,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中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


  (以上图片由华夏眼科提供授权中国网财经使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