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手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整外干货内眦赘皮手术治疗的新进展 [复制链接]

1#

内眦赘皮是位于内眦前方一片呈斜向或垂直分布的皮肤皱襞,遮盖内眦,使内眦间距增宽。严重者会遮挡部分视线,亦或造成假性内斜视。如果患者是重睑,也会因赘皮遮盖而有碍重睑外形。

手术矫正是治疗内眦赘皮有效的方法,虽然能有效矫正内眦赘皮,但术后瘢痕较明显。理想的术式应既能有效矫正内眦赘皮、预防赘皮复发,又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内眦处瘢痕的形成,为实现这一目标,长期以来一直有学者致力于探索新术式或改良传统术式,现将近10余年的进展作一综述。

1.Z成形术的改良术式

Z成形术是矫正内眦赘皮的基本方法之一,即Stalla-d法。以赘皮为纵轴,在纵轴两端各设计一方向相反呈60°的三角瓣。沿标记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并剥离,两个三角形瓣互换位置缝合。此法适用于轻度的先天性内眦赘皮,缺点是“Z”改形后有斜行瘢痕通过内眦部,可能因此形成新的瘢痕性内眦赘皮。针对这一缺陷,学者们努力创新设计,衍生出各种新的Z成形术。

1.1Park-Z成形法

年,JIPark针对亚洲人普遍常见的上睑型内眦赘皮提出了Z成形术。此法优点为矫正赘皮效果好,且不易复发,瘢痕不明显,而缺点在于同时行重睑成形术后发现内眦部邻近上睑处皮肤过多,显得臃肿不自然。因此,Park等于此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很好地解决了上睑内眦皮肤臃肿的问题,外形自然美观。

1.2Root-Z成形法

Yoo等认为,传统的Z成形术在内眦部的切口线较长,因涉及到鼻部皮肤而产生增生性瘢痕。他提出的Root-Z法优点在于设计简单,操作简便,切口均在较薄的内眦部皮肤上,且切口也较短。

沿赘皮皱襞画一条直线,从内眦向赘皮水平画一条长约4mm的直线,赘皮皱襞下端与内眦点相连,沿设计线切开,上睑缘切口延伸后恰好与重睑弧线吻接,离断内眦部异位眼轮匝肌及去除皮下筋膜组织,以解除皮肤与异位的眼轮匝肌及皮下筋膜组织的粘连,无张力缝合,效果确切,且瘢痕不明显。

但上述方法缺点在于其术后内眦部存在垂直方向的瘢痕,与皮纹方向不一致,瘢痕较明显,且此方法只适用于轻、中度内眦赘皮,对于重度赘皮或严重内眦畸形者效果较差。

1.3改良Z成形联合上睑皮肤切除法

Lu等提出的改良Z成形联合重睑成形术可矫正所有类型及所有严重程度的内眦赘皮(除反向性内眦赘皮),术后内眦外形自然美观。与传统的Z成形术不同之处在于一部分上睑皮肤作为一个三角瓣的延长部分,切除这部分上睑皮肤及睑板前眼轮匝肌,新内眦点固定至鼻侧骨膜或内眦韧带上,以减少表面皮肤的张力,防止瘢痕的增生。2个三角瓣易位后缝合。

此方法对上睑松弛者效果佳,缺点在于上睑并不松弛的年轻患者仍去除上睑皮肤,术后重睑并不十分美观,应酌情选择此法。

1.4反向Z成形法

Zhang等采用新型Z成形(反Stal-la-d法)与重睑成形切口连接的手术方法矫正内眦赘皮,其术后的眼部效果较为欧式化,反向Z成形法多出现此类问题,这种内眦外观不易被一些东方人所接受。

Liu等对反向Z成形法上进行了改良,主要为两个三角瓣的厚度不同,即于泪小管水平线上3mm内眦赘皮缘内侧2—3mm处定A点,B(B′)点为赘皮遮盖时呈现的内眦。标记赘皮皱襞缘,形成a瓣,其角度一般为60°。以a瓣向上外侧转位后内眦显露的位置及两侧内眦对称情况来预先设计b瓣。

嘱患者于仰卧位凝视正上方,并标记b瓣(h瓣附皮下眼轮匝肌),把a瓣定义为皮瓣,这样更有利于重睑线隐藏于内眦,而把b瓣定义为肌皮瓣,转移后可避免内眦部过于欧化,凹陷过深,避免完全显露泪阜,疗效确切(图1,2)。

图1术前设计图2皮瓣转位后牵拉鼻侧皮肤

1.5三维模型的双Z成形术

传统的双Z成形术,均在平面结构上设计,因切口较多,术后瘢痕明显,Hu等将内眦部作为一个三维模型结构,利用双Z成形术,更好的诠释了此法在立体结构上设计的优点,术后不仅美观,而且降低内眦赘皮的复发率。

2Y-V成形术的改良术式

Y-V成形术是常见手术方法之一,其是将赘皮向鼻侧牵拉皮肤,直至完全显露内眦赘皮下的内眼角,定出新内眦点,在内眦部作Y形切口,Y形两短臂应超过赘皮纵形皱襞线,分离后V形缝合。

此方法适用于较轻的睑裂狭小患者,设计简单,便于操作,对内眦部圆钝者较为合适,但适用范围窄,易复发,因切口靠近鼻部,术后易形成增生性瘢痕,且Y-V成形术中常会形成“猫耳”,在修整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去除过多的皮肤,导致术后内眦部位的皮肤张力增加,增加了术后瘢痕形成的可能眭。

2.1睫周Y-V内眦成形法

Lee等认为,Y-V成形法内眦赘皮矫正术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