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手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千年古镇的木版年画黄河故事 [复制链接]

1#
北京专治手足癣医院 https://m.39.net/disease/a_7467667.html

前不久,在开封市博物馆举办了“朱仙镇木板年画传统颜色制作技艺挖掘恢复”活动。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首位国家级传承人96岁的郭太运老先生为大家演示了木板年画的制作过程。

郭老师利用古法炼制的颜料现场展示套色技术

鲁迅先生曾大量收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他说,“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

朱仙镇在河南省开封市城南10公里,虽然是个小镇,却曾经为中原商坞要冲,当年是京师汴河、通济渠码头,北牵燕、赵,南引吴、越,运船只均停靠于此,艛橹相接,纤缆相续,樯帆相映……只是后来,漕运物流东移,河道水网淤塞,殃及沟通交流梗塞,朱仙镇“京师码头”的地位便淡出历史。

不过,彼时朱仙镇所处的位置和资源优势为木版画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木版年画的原料——树木、纸张离不开水,制作——调色、清洗离不开水,销售——漕运、疏通更离不开水。运河之水让朱仙镇的木版画“生根”、“发芽”、“四处流转”。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最早兴于北宋。北宋初年,宋都东京(今开封)是全国*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世俗文化比较发达。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中国雕版印刷业繁荣起来。由此,年画工艺也由笔画转向刻版印刷制作。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一书,当时东京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符及天行帖子,就连宫廷也开办年画作坊,上行下效,木版年画得以流行起来。

北宋中后期,金兵入侵,京都沦陷,木版年画作坊中心迁至开封20公里外的朱仙镇。到了明清时期,朱仙镇又因交通便利,商铺林立,成为中原商业重镇,木版年画迅速恢复,镇上从事这一行业的商铺有余家,分散在各个大街。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开始生产,至十二月初上市,来自山东、安徽、江苏、广东、宁夏等省区和本地的客户纷纷前来采购,年画产量有百万余张。

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的代表作——《刘海戏金蟾》等(葛莹莹/摄)

朱仙镇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粗犷、造型夸张、色彩艳丽、人物没有媚态。冯骥才先生曾说,中国木版年画的龙头和源头就是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主要分为阴刻、阳刻两种,有黑白画和套色画两种形式,采用的是手工水印。形式有文武门神、神像图、戏出和挂笺等二千余种。

木板年画的工序分为刻版和领纸。刻版讲究“木味”和“刀味”,其所用版质多是梨木(因梨木木质细而坚,不易磨损),刻版前首先要用开水烫一下梨木,然后把其表层刮平,先后涂三遍植物油。

上油主要是为了使梨木平滑不易干裂,每遍隔两三天,以确保上一次的油被完全吃进去,最后一遍把浮油用水冲掉,再把表层的细毛刮掉,只剩下版上的细纹。这最后一步是非常关键性的一个步骤,细毛刮不净,不但刻版时费劲,而且影响印刷效果;刮的太深,又破坏了梨木表层的纹理,出不来“刀味”,

而下刀则讲究一下到底,刀刃部分稍向右倾,用这种刀法刻出来的版所印出来的年画,纹理会越来越细,越来越自然。为了经过大量印刷仍不失原画效果,刻版要做到“陡刀立线”,即突出的线条要做到上下基本上一样宽,其中人物头脸及手的线条要细如毫发,稍微走样就会影响人物形象。

万同老店的老师傅在刻版(葛莹莹/摄)

刻人物强调要有“精、气、神”,其中眼睛最为关键,如眼珠刻在正中间,看着“瞪”,刻在大眼角,看着又斜视,刻在偏小眼角大约少一线处,方是最佳位置。

对不同身份和性格的人物的眼的处理也是不一样的,行话说:“文武眼上分”,和文臣柔和的眼神相比,武将的眼处理得就要“暴”,即眼往上旋,以突出其高大威猛的形象。在武将的刻画上,还经常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把身体和头的比例处理成4:1,以重点表现其雄伟不凡的长相和气质。

与男性形象比较夸张相比,女性人物形象就比较修长俊俏,给人一种结实俊美充满无限生命力的感觉,儿童形象则表现得天真活泼,虎实可爱。

年画所用的颜料非常讲究,主要采用中药植物加调二十多种辅助材料炮制而成,配色程序极为繁琐复杂,多用黑槐树花、苏木红、向日葵籽、青铜绿等天然植物。

用这些颜料印制的年画,色彩古朴鲜艳,又久不褪色。配制颜料时,中草药在锅里熬是最为关键的时候。如配制*色,所用原料主要是槐花,另加多种矿物材料,在锅里熬不到火候,会“窜”,印出的年画渗色;熬过了头,颜色又会不大鲜艳饱满。

年画中的常用色:*色、绿色、紫色(葛莹莹/摄)

印刷一般用红、*、绿、黑、紫这五种常用颜色,有时加用金和青,只有大毛(朱仙镇木版年画中门神的一种,规格最大,画心尺寸为63厘米长,45厘米高,供经济条件好的大户人家张贴在大门上,品种约有二十多种)和大灶(神码类的一种,尺寸大小近似大毛,画面上部为当年的二十四节气及阴历日期,下部为“灶爷”,有十几种之多)在少数情况下才用九种颜色。

一张年画的印刷用几种颜色,就需要刻几块版,刻一套五种颜色的版,熟练艺人也需要一个多月,刻一套九色版,就更为麻烦了。

在颜色的选择上,也是有窍门的,艺人们在这方面总结出不少谚语和口诀,如“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色更新”,“红配紫,难看死”,“红间*,喜煞娘”等。

朱仙镇木版年画用紫较多,艺人们似乎对紫情有独钟,因为紫颜色色调较重,容易加重画面的暗度,给人一种雍容沉稳的感觉,所以文官用紫较多,以表现其文质彬彬的形象和气质。至于哪几种颜色互相搭配,不能光凭直觉,要看画面的最后效果,即“看似却不是,纸上来显示”。

朱仙镇的年画制作时,它是将印好后的纸从下往上翻送到后面,叫“跟纸”,行家看你出纸、领纸、跟纸的手法就知道你技术水平的高低了。

木版年画套色(葛莹莹/摄)

领纸时往怀里使劲不能大,应稍微偏外一点,落版要四平八稳,用劲大了,纸容易皱。领纸上版后,右手拿“趟子”(把纸反放在颜料盘上拓印时压平纸的一种工具)在画版上拓印,拓印线版时要拓压均匀,线条才会清晰流畅。

晾干之后,一幅完整的木版年画就完成了。

为了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郭太运不仅向徒弟传授木版年画技艺,还到中小学讲授木版年画的相关知识。郭太运有9个孩子(6男3女),没有一个孩子从事与木版年画有关的工作。“孩子们小的时候,年画发展得不好,为了糊口,没让他们学这个。现在想学,他们也没这精力和能力了,老九都50多岁了。”

朱仙镇木版年画国家级传承人郭太运(葛莹莹/摄)

“但我也不能让这手艺失传了,需要有人继承发展。”他摒弃传男不传女、传子孙不传外人等狭隘保守的思想,于年收郑海涛、蔡瑞勇、谷莉三名大学生为关门弟子,采用以师带徒的形式重点培养他们学习年画制作工艺和知识。郑海涛三人现已熟练掌握了刻版、印刷、颜色配制等相关技艺,并在郭太运的指导下雕刻年画版60余块、创作新年画5幅。其中,他们年创作的《包拯》年画已获得国家设计专利。

郭太运说,他不但要把这个技术传给他的学生,还会让自己的学生把这门技术写成文字材料留给后人,这样这门宝贵的民间技艺就不会失传了。郭太运曾用了12年的时间,整理出80多种年画雕版。希望把经验和手艺完整传下去,使后人能够了解到这一传统文化。在他的带领下,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题材年画,如“刘海戏金蟾”“竖刀”“火塘寨”等,又得以重现。

年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郭太运功不可没。在郭太运的带领下,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调查、整理年画资料,写出了3万余字的文字资料,并附有30余张图片与录像专题片材料,完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我国的非遗保护和抢救已经告一段落,老字号恢复和传承人命名以及非遗项目颁布,注定了我们从事的非遗项目今天要进行转型性发展和优化型联合发展,社会的数字化飞速发展使我们的传统非遗项目不得不考虑转型、优化、创新,创新思维、网络宣传、升级品牌,适应互联网时代形式已经成为我们必然要思考的问题。”对于朱仙镇木版年画在传承中的转型,朱仙镇万同老店木版年画作坊第七代传承人张继中也从未停下思考。

为实现木版年画的生活化传承,年朱仙镇联合北京理工大学、河南工程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西安美院、中央美院举办了木版年画展览、表演和讲座12次,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作热情,联合中央美院动漫专业制作朱仙镇木版年画《刘海戏金蟾》动漫剧,开发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化功能,以“成人伦·助教化”的理念来净化当代人的心灵,淳化当代民风。

制作年画所用的各种雕(葛莹莹/摄)

联合郑州工程学院开发木版年画的衍生品,以木版年画的文化元素衍生出TC衫、抱枕、床单、笔筒、磁卡沙发坐垫等,已进入现代生活市场,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长足发展开辟了道路。

结合声、光、电参与拍摄朱仙镇木版年画题材的电影《古镇画情》,已经成功于央视8套上演。年4月联合河南大学成立了“河南大学文化产业基地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中心”,出版发行木版年画学术专著、年画创新作品,通过出版发行满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实现非遗项目的生活化传承。

张继中说,“全国传统的木版年画生存形式,大多是作坊式各自为战,朱仙镇木版年画也不例外。在数字化即将主宰我们的生活、实现互联无死角的时代,联盟是抗击市场冲击的盾牌,联合成立‘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联合社’已经达成共识,计划打造‘朱仙镇木版年画生态园’集文化体验、旅游休闲、生态感悟、绿色消费为一体的文化生态专业园。共同打造一个品牌,实现品牌效益。”

张继中还表示,朱仙镇木版年画历经千年的发展经久不衰,是因为它的文化教义深入人心,淳化民风、净化心灵、崇文尚德、和谐礼仪。非遗进校园、进课堂,用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的文化自信,是传承人的职责,更是社会责任。

编辑:张艺千

来源:精彩洛阳、玉兰风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